那些挣扎者的自恋行为是受环境影响或后天形成的,而非基因或遗传因素所致,诊断和贴标签的做法对治愈和改变自恋行为来说,弊远大于利。只要涉及流行病,除非我们说的是身体上的传染病,否则原因更有可能是环境因素,而不是身体内部的问题。「太糟糕了。我太糟糕了。」这样给问题贴上标签,某种程度上是将问题归咎于当事人本身,而不是他们所做的选择,这让我们所有人都得以推卸选择的责任。我坚信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我并不是在说要「把责任归咎于制度」,而是说要分析根本原因,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识别行为模式并理解其可能代表的含义通常很有用,但这与通过诊断来定义一个人有很大不同,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而且研究表明,这种诊断往往会加剧羞耻感,阻止人们寻求帮助。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趋势和影响,但我发现,从脆弱的角度来看待行为模式会更有帮助,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更具有变革意义。例如,当我从脆弱的角度看待自恋行为时,我发现了人们对平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正是源于羞耻心理。我看到这样一种恐惧—害怕自己永远不够出众,不足以吸引别人的目光,无法讨人喜欢,无法拥有归属感,或者无法培养使命感。有时,把问题人性化的简单做法会给他们带来重要的影响,一旦被贴上污名化标签,这种积极影响就会消失。

自恋的这种新定义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解释,阐明了问题的根源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纠结如何让自己获得满足感。我看到四处都在传递这样的文化讯息:平凡的生活没有意义。我还看到,在电视真人秀、明星文化和缺乏监管的社交媒体的熏染下长大的孩子,吸收着这些不良信息,形成了一种完全扭曲的世界观:我优秀与否取决于我在脸书或Instagram上获得的「点赞」次数。

因为我们都很容易受到驱动这些行为的信息传输系统的影响,所以,这个新视角会过滤掉「我们与那些该死的自恋狂」这种消极信息。我知道那种想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重要的渴望,也知道这种渴望很容易与想与众不同的渴望混淆。我知道用明星文化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生活的琐碎是多么诱人。我也明白,狂妄自大、享受权利和寻求仰慕的感觉就像一种恰到好处的润滑剂,可以缓解过于平凡和不足的痛苦。是的,这些想法和行为最终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更多的误解,但当我们受到伤害,当爱和归属感尚难确定时,我们往往会寻求那些自我感觉能提供给自己最多保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d#a#m#i#x#s#.b#i#z

章节目录

无所畏惧:颠覆你内心的脆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大米小说移动版只为原作者布琳?布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琳?布朗并收藏无所畏惧:颠覆你内心的脆弱最新章节第 4 节 匮乏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