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一阵详谈,终于消除了心结,朱由校更把自己对政局的一些想法告诉了王安,并听取了王安的一些建议。正说到酣处,却听见宫人来报。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日讲官孙承宗和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徐光启联袂求见。朱由校便让王安陪着,在弘德殿接见孙、徐二人。

徐光启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从表面上却看不出老态。他身材魁梧,脸色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如不是身上散出淡淡的儒雅气息,又身穿官服,朱由校必定以为这是个老农,而现在,他对徐光启只有敬重之意……

“徐爱卿,”朱由校温言向问,“你的《番薯疏》朕已经读过了,确为真知灼见。而朝廷的困境,朕也命人给你细讲过了。你可有何建议,尽管讲来。”

“启奏陛下,……”

徐光启刚要起身进奏,却被朱由校打断,“徐爱卿只管坐着讲,不必起身。”

“遵旨,”徐光启退却不得,这才半个屁股沾着椅子,斜着坐了下来……

“启奏陛下,以臣之见。北地灾害连连,唯有抓紧备荒,积极救荒。才能挽回颓势。”徐光启言道。

“那又如何备荒?”

“启奏陛下,备荒当以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见皇帝饶有兴趣,徐光启便接着解释道,“预弥为上,则为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如此可给民生息,使民能够自立。同时,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民能安居乐业。”

“嗯,朕明白了。”朱由校接着道,“有备为中,则是要准备好救灾物资,如生灾情,要立即赈济,避免民乱。对否?”

“圣上圣明。”见皇帝这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徐光启有些惊讶,连忙应道。

“朕听说,九边军户屯田,往往收的还没有种的多。徐爱卿又如何能保证百姓垦田后,能有收获呢?”朱由校却又提出个尖锐问题。

“启奏陛下,臣以为九边屯田,颗粒不收,实因气候寒冷、天气干旱、土地贫瘠,原有粮种不能适应。”徐光启连忙奏道,说到一半,却想起皇帝曾下旨求良种。便转过话头,奉承道:“陛下天生圣明,想必早知此中情弊,才有下旨求耐旱、耐寒、耐贫瘠的良种之举,真乃百姓之福份。”

朱由校闻言心中得意,却说道:“朕那是病急乱投医,一时急切而已。后来听得孙爱卿推荐,才读了爱卿的《番薯疏》,倒是颇有启……”

旁边陪坐的孙承宗连忙起身奏道,“为国荐才,此乃臣的本分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d#a#m#i#x#s#.b#i#z

章节目录

明风万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大米小说移动版只为原作者石头比较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石头比较多并收藏明风万里最新章节第247章 谨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