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输出部分的第一节课,聚焦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创作,因为在数字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多个社交账号,这不仅赋予我们发表个人言论的机会,而且与真实的离线世界息息相关,甚至融为一体。

正确认识社交平台的属性,并构建积极的网络人设,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的现实表现,包括与亲朋好友的情感沟通、与同事客户的工作往来。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他的著作《新新媒介》中指出,社交平台赋予消费者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它们的互动性远远超过单项传播的旧媒介,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等。不同形式的社交平台互相竞争、有生有死,抢夺着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但他也强调平台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Twitter

将突发新闻迅速发布,YouTube抢发视频,让人先睹为快,而Facebook、

Wikipedia等平台提供背景,并详细跟进事态变化,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在高速迭代,不断改变着受众的使用习惯。

虽说中外网络环境有别,无法逐一对标讲解,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大同小异,频繁在多个平台穿梭的网民,经常会因难辨平台属性而导致行为失当,接下来我将从两种沟通半径来为大家分析讲解。

首先是第一沟通半径,我将它定义为离线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以及现实工作中的合作伙伴所使用的、「以人为节点」的社交平台,比如私密对话的QQ或微信,以及联系人可见的校内网或朋友圈等等。很多职场新人习惯于,一遇新鲜事儿就多平台发布,接着不断切换APP查看转评赞,并乐此不疲地逐个回复,抛开时间和精力浪费不说,这样的「一视同仁」还会让你吃亏不断。好比随手贴几张通宵喝酒撸串儿的照片,同行小伙伴会兴奋互赞,但父母会心疼你糟蹋身体,领导会觉得你玩忽职守,客户会认为你不够专业,对手会诋毁你迟到早退,粉丝会质疑你人品低劣,凡此种种,没栽过几个跟头儿之前,谁都会不以为然。

不过,即便你自己有的是勇气和担当,聘用你的公司和机构也要防止你犯傻。事实上,很多企业早就开始在新人培训环节,开设社交媒体印象管理课程,他们往往使用戈夫曼写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当教材,教大家蜕去学生时代的青涩鲁莽,从而扮演好对应的社会角色。

戈夫曼首次将戏剧模型正式引入社会理论领域,指出怎样用各种复杂的方式,在与别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塑造自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d#a#m#i#x#s#.b#i#z

章节目录

巧用传播学 加持竞争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大米小说移动版只为原作者潘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潘玥并收藏巧用传播学 加持竞争力最新章节第 10 节 团队协作,成为沟通成本最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