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作为舞台剧就比较成功,《发胶》并不缺乏观众基础,而且使馆影业在宣传推广中,也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尽可能打好约翰-沃特斯这张牌。

作为北美电影圈公认的“垃圾教皇”,约翰-沃斯特在影迷中多少也有些知名度,尤其《粉红色的火鸟》,这种影片属于越禁影迷越好奇的典型。

《粉红色的火鸟》导演的歌舞片?这个噱头还是引起了不少路人观众的关注。

那些不了解《发胶》歌舞剧的人,还会非常好奇,《粉红色的火鸟》与《发胶》风格完全不搭啊。

罗南当初同意《发胶》立项,一是舞台剧本身就有相当的影响力,二是歌舞片正处于一个短暂的复兴期,再就是2000万美元的投资也不算高。

但真要说对这部影片有多么看好,那也谈不上,罗南根本不记得任何与《发胶》有关的信息。

《发胶》内部试映时,出乎罗南预料的精彩,他直接打了九分。

这九分当然是从商业市场的角度出发衡量,与影片本身艺术考量基本上没有关系。

影片的主题契合现今呼声越发高涨的黑人平权运动,美伦美幻的歌舞场景和打了鸡血似的载歌载舞,不但不会让影片显得沉重,反而会叫观众充分体会到欢乐。

曾经黑人在美国是奴隶,如今种族问题依然存在,但早已今非昔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轰轰烈烈,在那个反叛的年代里,上演着无数的运动,影响至今。

女主角是个胖子的设定也别具一格,胖被认为是难看的,女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减肥,即使多数女人身体健康身材匀称。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女主角阿黛尔的演技或许一般,但影片歌舞比重极高,恰好有利于阿黛尔专业级歌手水准的发挥。

剧情什么的,其实在歌舞面前都做了一定的淡化处理,确切点来说,《发胶》就是一部用二十首歌曲串联起来的大型mtv,包括阿黛尔在内的主演群体的歌舞表演,发挥出了极高水准。

阿黛尔的几段演唱,更是冠绝全场,为影片增色极多。

歌舞是大餐,作为辅料的其他戏份,做的也很出色。

花衬衫,猫王头,镶满亮片的晚装,没大脑的公主裙,60年代的美国,所谓时尚家取之不尽的宝藏。

作为歌舞片,必然首要重视观赏性,所以《发胶》极其聪明的淡化了情节的真实性,涉及到的一些敏感话题,比如“肥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d#a#m#i#x#s#.b#i#z

章节目录

最佳娱乐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大米小说移动版只为原作者白色十三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白色十三号并收藏最佳娱乐时代最新章节完本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