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小伙伴大家好,用经济学的思维看世界,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铭。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什么叫经济学的思维。

在陆老师刚开这个经济学原理课的时候,有小伙伴就留言问我,陆老师,你的课能不能帮我实现财务自由?这小伙伴太逗了,如果看陆老师一门专栏就能帮你财务自由的话,你说陆老师的专栏怎么会卖那么便宜呢?我卖你10万100万,你也就买了对吗?

学经济学,它的目的,或者说它的功能,真的不是帮你去发财。那你可能又要问我了,那我去学经济学干嘛?人生的目标,就是发财呀。我打个比方,假设你今天往前一直走,渐渐没有路了,边上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前面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通往大路;另外一个方向,通往悬崖。这个时候,这个声音还告诉你,我有一张地图,告诉你什么方向通往大陆,什么方向通往悬崖。这个时候,这个地图对你来讲,就能帮你不要走错方向。甚至,它给你的方案连张地图都不是,它只是告诉你,通往那个正确的方向的那个路,有些什么样的特征;通往悬崖的路,又是一些什么样的特征。

这个时候,你就要去学一些原理和思维方式。而我们经济学的原理课,实际上就在告诉你,通过学习一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怎么能够不犯错或者减少犯错的概率。最多我们的经济学原理课,就能起到这样一些功能,它能够帮助你,去理性地看待世界,能够优化你的决策,而且随着小伙伴,你的年龄再增长,以后你会有投资行为,你可能开了个公司。再往后,你还很可能要去参与一些公共决策,这个时候,你不妨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要早做准备。

但是不管怎么说,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给大家总结一下,我们学到的所谓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是指什么?

我想我来总结三个词,第一叫边际的,第二叫长远的,第三叫全面的。

这长远的、全面的、边际的,听起来好像是废话,每个人都明白是吧?陆老师就要来给你来说说这些事,我要告诉你,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思维方式,很多人经常做不到。在讨论一些问题和进行决策的时候呢,也经常出现一些误区。

我甚至今天要给你举一些例子。在我们经济学家的圈子内部,其实很多职业的学者,也经常做不到,边际地、长远地、全面地看问题。现在陆老师就放飞自我了,我得大胆地跟你说些故事,反正呢我提到的那些著名经济学家,也不会来看我的文字,所以他们管不着,你们千万别告诉他们。接下来,我会举很多真实的经济学家内部的例子。

【经济学思维方式之一:边际的】

我们一个个来说,我们先来说边际的,我们先从小事开始说起。经济学原理告诉你,每一个决策都要权衡利弊,那么在我们权衡利弊的时候。经济学告诉你,我们要看最后一个单位的决策,不管是消费还是投资,它给你带来的收益或者成本有多高?这个时候就是边际的思维方式,所谓效用最大化,那么因为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边际成本是上升的,那么最佳的一个消费的决策就是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相等的时候,你的总效用是最大的,那么如果我们在决策我们要消费两种甚至更多的消费品的时候,我们前面的原理课也告诉你,你要让每一种商品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去除以它的价格,在不同的商品之间,大致是相等的,这样一种状况是最好的。

那么如果是投资,也有边际收益问题。一个投资总的来讲,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投太多以后,就没有那么高的回报了,这个时候,你要把每一单位投资的边际收益,去跟它的投资的边际成本去做比较,这个时候来决定一下,你最佳的投资规模是多少。

这几句话,带有复习的味道,但是我要告诉你,小伙伴可能会问我,「陆老师,你讲这些我都明白了呀」,经济学的边际思维能力可远远不止这些,不相信,我们来考个试,我跟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我给你一个正确的解答之前,我们不妨来测一测,大家会怎么对下面这件事情发表看法。

有一次在开一个会的时候,我们讨论到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有一位前辈的学者就发表了一个观点,说你们很多人,都主张农民要进城,要推进城市化,要推进土地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但是,今天中国有大量的农民,其实不想进城了,还要去搞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干什么呢?

另外一次,有一个著名的学者,说我到农村去做调研了,结果调研下来发现,只有10%的农民,说他还愿意进城,剩下的大量的90%农民都说他不想进城了。

同学们,你不妨回答一下,你支持刚才所讲的这种观点吗?因为有大量的农民不想进城了,所以就不要去推进城市化,不要去进行土地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吗?

小伙伴,你学到了今天,已经听过了29次的课,没准你今天也认为,这个话好像还蛮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数据作为支持,只有10%的农民愿意进城。

好了,我来公布答案,在这个问题里,出现了两个普通人的思维误区。

第一,没有边际的思维方式,什么意思呢?大家想,我们今天讨论一个政策,要关心的问题是,如果我进行制度改革,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农民愿意进到城里来?相反,如果不改革的话,这些本来可以愿意进城的人,他就进不了城了,或者说不愿意进城了,这个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边际上的问题。换句话来讲,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一些农民,你就算把所有的制度全部给改了,他可能还是选择「我就在老家里待着挺高兴的」,这个时候你的制度改革是不影响到他的。但是在边际上,有一部分农民,如果你改制度,他就进城,如果你不改制度,他就在老家呆着,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人,他们可能在总人群当中就只占有10%,却决定了你在中国所看到的城市化率,到底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化率,还是一个受到制度的扭曲的城市化率。

我得告诉你,中国的城市化率,比世界上的其他处在相近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较而言,低了10个百分点。所以,这10%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那么多,但是就在边际上,这部分人是进城还是留在农村,就决定了中国城市化率是正常的还是扭曲的,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个思维误区,也是很多普通人容易出现的,我把它称之为叫以既有政策的结果来否定改革,在刚才我所问的这个问题里,有大量农民说,我不愿意进城了,你要追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

或者说你问他第二个问题,如果今天我进行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允许你在进入城市以后,享受市民的待遇,比如说孩子上学,比如说廉租房、公租房,这些你能够享受,你愿意不愿意进城?陆老师问过了,很多农民说,那如果制度改革了,我当然愿意进城了,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选择说我不愿意进城,其实往往只是因为你的制度改革没有到位所导致的,由于制度改革没有到位,他给出了答案,却成为了一部分学者反对制度改革的原因。

我刚才所讲的这两个现象,都是在专业学者那里出现了错误。我甚至跟我的朋友说,你去判断一个学者是一个好的学者,还是一个差的学者,你去看一个人是不是会去讨论公共政策问题,也仅从他的思考方式里,有没有边际的概念,就知道他的水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跟这个相类似的,在中国,还有一场关于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的这么一场争辩。于是,有些人也发表观点了,「发展大城市,那大城市也有很多坏处」,还有人说,「那城市也不是越大越好吧」。小伙伴你听,我刚才讲的两种观点,都属于没有边际思维方式的,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说过,大城市越大越好,经济学家永远都说,城市规模扩大以后,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是,要在边际上,让城市规模扩张的好处,跟城市规模扩张的坏处,能够相等起来,这个时候城市的规模,是最佳的城市规模。

所以,在讨论关于城市发展的问题的时候,正确的提问方式是,「陆老师,当你觉得中国的城市规模还可以扩大的时候,那么你所考虑的城市扩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哪一个更大呢?」这个才是一个正确的打开问题的方式。

坦率地说,我经常觉得我的同行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问的是说,「大城市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大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呢?」这种问问题的方式,坦率说我都觉得不够专业,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子太多了,比如说我前面在课里举到过,有很多人主张免费医疗。注意,在中国主张免费医疗的一些学者是非常著名的。

但请大家用边际思维方式来考虑考虑,如果医疗服务是免费的,对我们普通消费者角度来讲,我去享受医疗服务的边际成本就是0,因为它永远是免费的,但是我去使用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总是正的。那么这个时候,你会怎样?因为它是免费的,你就会尽量多地去看病,尽量多地去开药,大不了,药开回来以后,你就留着那个瓶子插花,把药给扔掉。大家想在这样的一种行为模式之下,你怎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怎么避免医疗资源没有被用在真正需要这个医疗服务的那些患者身上,是不是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看病难问题?这又是一个缺乏边际思维方式的例子。

再接下来这个例子也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就在前段时间新冠疫情期间,大家在讨论企业要不要复工,我有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朋友就写了一篇文章,主张企业要复工,这个时候,他被他的同行气坏了,因为他同事问他,现在在武汉,每天还确诊100例呢,如果复工的话,那我们如果都染病了怎么办?

大家想,我们的课里告诉大家,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代价的,关键你要看是收益还是成本在边际上更高,如果要是我们对疫情的防治,是说只有当疫情降到0,没有人确诊了,我们才能复工,大家想你的代价是什么?你的代价就是,大家没有经济的来源,政府没有财政税收,公共服务没法提供,甚至连医院都因为缺工,没有办法正常地工作,有些低收入阶层已经开始出现因为失业,因为没有收入,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犯罪率急剧上升,大家可以去理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如果你要有边际的思维方式,你就知道,主张当确诊病例已经降到0才可以复工,这种方式显然是缺乏边际思维方式的。这种就暴露了我们一些学者,哪怕是经济学家,都会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上犯错误,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

【经济学思维方式之二:长远的】

讲完了边际,我们再来看看长远。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现象,说人会后悔。

最近有一个段子,我在网上看到,说有人问,我今年18岁了,我还可以练钢琴吗?有小伙伴就回复了,说不好意思,你18岁你不能再练钢琴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达到了你的父母打不过你的年龄了。

这个是有点搞笑的回复,其实你看这个回复里面是在讲一件事,为什么练钢琴是需要挨揍的?因为从人的天性角度来讲,都存在一个短视的行为,收益是远远在于未来,但是不练钢琴,带来的享受和快乐感,我可以去玩玩具了,是发生在当下。

这个时候,人会产生短视的行为,短期的贴现率特别强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所谓叫「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除了我刚才所讲到的练钢琴以外,是不是继续读书?很多小伙伴也会觉得,读书太辛苦了,过了几年之后就开始后悔了,「当初我要是读个书多好」。小伙伴长大以后呢,开始结婚生了孩子,又有一件事情让你头疼了,你是每天都去挣钱,还是多花点时间回来陪孩子呢,年轻人的选择普遍就是挣钱。但是,过了些年发现陪孩子陪少了,发现当初,如果要是多陪孩子点时间,也许他的成长就会更加健康,也许跟你的亲情就会更加浓厚,也开始后悔了。

所以我刚才所讲的这些事情,都在讲短视行为在跨期的决策里,往往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决策,更加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我前面讲的这段话,就是在帮大家去复习,前面讲到一些微观经济学里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些大道理,讲点宏观的事情,我们在经济学里讲到,经济增长有一个黄金律这样的一个规则,换句话来讲,最好的经济增长路径,就是投资也不要太多,但是消费也不能太多,投资和消费,最好处在一个黄金比率上,让今天我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到下一期正好卖掉了,被消费者消费掉了。这个时候,黄金律之下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路径,是对社会最优的。

有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来看一看,职业经济学家是怎么犯错的?我们有学者说,经济从长期来讲都是要靠资本积累的,我们在前面的长期经济增长路径的。

有学者说,经济从长期来讲,理论告诉你,增长的来源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可从来没听说过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他想说,我们如果要想促进经济增长的话,就应该持续进行资本积累,但是如果大家理解了黄金律这样一个道理,你就知道从长期要积累资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积累资本的最佳速度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创新非常活跃,劳动生产率提高非常快,这个时候,你可以多储蓄少消费,把储蓄转化成为投资,转化成为资本积累,正好呢,未来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我所需要的那样一个产品。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慢,创新的活力也不够的话,那么你增加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未来就不是我需要的产品。这个时候,投资就应该慢一点,消费就应该快一点。在经济学里,当我们讲到,中国是一个消费不足的经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中国存在着一些政策,使得投资过度,而消费受到了抑制,关于中国为什么存在投资过度和消费抑制这样的一些问题。不妨作为一个假期作业来布置给小伙伴,如果你回听一下陆老师的课程,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讲完以后,我要讲另外一件事,又跟地方政府有关了。在中国有一批学者,也都是名气非常大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制度有利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而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投资、招商引资,还包括修建道路、基础设施。于是,他们就认为,中国的地方间竞争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可是小伙伴,不要忘记我反复强调,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他的任期只有3-5年,所以去看地方政府的行为,它去修路是有积极性的,哪怕这个路上没车跑,哪怕它修路这个地方是一个所谓叫人口流出的、负增长的地区,它也要去修路,为啥呢?一修路,是投资,投资就是经济增长,但是你如果让地方政府去投资于教育和医疗,它就没动力了,为什么呢?因为等到这个医院建好了,学校建好了,当地的百姓变得教育水平提高了,身体更加健康了,我也走了,所以没有积极性去投资于医疗和教育。

但是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恰恰是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那么在逻辑上,怎么会基于一个短期行为的地方政府加大投资的行为,而且大量投资是投在人口流出地,却促进了经济增长了。大家仔细一分析,就明白其中的奥妙所在了,它促进的绝不是一个长期的健康的经济发展,它最多促进的是一个短期的经济发展。

我们再来讲讲地方政府融资,地方政府进行投资的钱,都是借来的,但是由于大量的老百姓都认为地方政府借的钱是安全的,没风险的。所以大家都觉得,这种理财产品,我们可以买,地方想做的一些项目,我们可以支持。但是问题来了,时间一过,大家发现地方政府投资的很多项目,实际上是没回报的,而且有一些国有企业,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借了大量的钱。但是最后由于经营的绩效不善,有可能亏钱了,想解雇员工。地方政府说,你这解雇员工不行,我这个地方有很多就业的风险,就会产生失业率上升,这我不愿意。地方政府就说,那你这样,你这不是缺钱吗?我给你投钱,我帮你到银行去融资,结果很多僵尸企业的现象就产生了,地方政府给了一个理由,说这样僵尸企业的存在,有利于保障就业。

可是你要冷静分析,这仅仅是在短期里,有利于僵尸企业的存在,并且防止了失业,地方政府投资回报比较低,但是仍然不打破刚性兑付,也仅仅是在短期里有助于控制金融风险,但只要我们稍微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知道地方政府如果一直不打破刚性兑付,一直用这种融资持续地去投资到一些低回报的项目上,僵尸企业如果一直不破产,一直占用大量的金融资源,其实不利于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的,这就是一个短期看问题还是长期看问题的这样一个决策。

【经济学思维方式之三:全面的】

接下来我讲第三个方面就是所谓叫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微观经济学的部分,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机会成本。其实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就是提醒大家,你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你有没有全面地看问题?有没有遗漏掉非常重要的替代性的选择,这件事情我就不重复了,只是给大家简单复习一下,我更多地要讨论的是一些具有宏观性质的一些问题,大家来看我们的思维,是怎么出误区的?

比如说你会发现,我们很多人,都只有一些局部的思维方式,也许小伙伴你今天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今天是来自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或者来自于农村的话,我们都共同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我们试一下,你给什么样的答案,我估计小伙伴你可能就会想,那当然是到我老家去投资。那这个时候呢,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我也回家了,这样这大城市也别待了,大城市又那么贵。

从招商引资的行为角度来讲,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要在当地搞招商引资,那么这种现象怎么看呢?我就要在今天的课程最后,引入经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叫一般均衡,要把一般均衡这个概念给一个专业的解释就比较复杂了。我觉得给一个简化的版本,其实一般均衡就是告诉你,要全面看问题,在你考虑A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同时考虑考虑B方面的问题,因为A方面的问题和B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到底是建设老家还是鼓励劳动力流动」这个问题,来讨论一下什么叫做一般均衡的思维方式。这里就要告诉大家,我们普通人在思维误区上还会出现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局部取代全局,甚至在经济学家讨论问题的时候,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比如最近有一个话题比较热,就是我们要不要在中国多建房子?有的人说要建,有的人说不要建,那不管怎么样,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就一个角度,房子建在哪儿?那有的小伙伴就说,我来自于一个小城市,那建到我老家,可是你知道吗?如果要是经济规律使然的话,人口的流动方向是往着有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机会去的那些大城市,如果你要在全国造房子,按照经济规律来讲的话呢,你应该造在人口流入的地方,这个时候这里有需求。

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我们出于所谓叫平衡地区间发展的方式,我们要在人口流出地造房子。人口流入地,我就偏不造房子。结果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口流入地,就会出现房价的上涨,而人口流入地房价的上涨可绝不是房地产市场这一个市场的问题,它会连带地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于是,当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房价上涨的时候,大家觉得,在那个地方,生活成本太贵了,我不去了,就会使得很多劳动力选择滞留在农村和中小城市,而那个地方,又恰恰是缺乏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空间的。所以房地产市场在哪里建房子,就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这故事还没结束。

我前面在课里给大家讲过,在欠发达地区建房子的时候,它建了很多基础设施、工业园,你要知道大量的建基础设施和工业园的钱,是地方政府借的,而借这个钱,如果投资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潜力的那样一些地方,最后的回报是不高的,而谁买了地方政府的那些债券和金融产品,最终是我们普通消费者来买的,这就影响到了什么?影响到了我们每个普通人买金融产品的回报,所以它最终又影响到了金融市场,影响到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加要命的是,当地方政府在金融市场上借钱,大量借钱的时候,它挤出了民营经济的这个投资,本来如果地方政府不瞎掺合,这些钱可能民营企业就借去了,现在,它们融资变得更加困难了。

所以在我刚举的这个例子里,住房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分别影响到了土地、劳动力和金融三种生产要素,它就纠结在了一起,如果你只看一个问题,欠发达地区需要投资,需要创造一些就业岗位,你就严重地忽略了,它对于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上,还有金融市场上的一般均衡效应。

【经济学思维方式之四:参照系】

什么叫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应该是边际的,应该是长远的,也应该是全面的。

但是说到底,经济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叫做参照系,你会发现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采用一个参照系,那就是所谓的理想状态,我们在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经常面临这样一些批评,说陆老师你太理想了,你说的这个事情是达不到的。我在写书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理想,它是帮你用来指明方向的。就好像我在今天课程最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过,你知道前面有一条路是康庄大道,另外一条路走向悬崖,我们的经济学理论要告诉你的只是,那个康庄大道,那颗天上的北极星,是在什么样的方向上?于是,也许你永远摘不到那颗北极星,你永远实现不了那个理想的状态,但是如果你方向不搞错的话,你对于整个个体的福利,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都是可以改进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普通人,又出现第四个思维方式误区了,那就是「今天蛮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人民收入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农民朋友会觉得,「今天我们在农村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你看,没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在讲这些话的时候,他都是把今天的状态跟过去比。

如果要让今天的状态比过去比变得更好,这个太容易实现了,当然我也不反对这样的一种想法。其实如果我们离开学术,离开公共政策的讨论,每一天都跟昨天比,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生活态度,这样你非常容易开心。但是学了经济学以后,我想我们的要求要高一些,我们要在讨论我们的个人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时候,要设定一个最优的目标,或者说最佳的状态,我们把今天的这种状态,跟那个最佳的状态去相比,是不是我们还有改进的地方?或者说在当下的个人决策的方向上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决策方向上走的那个方向,是不是离北极星越来越近了,还是说离北极星越来越远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经济学所培养的一个思维方式,所讲的所谓边际的、长远的、全面的思维方式,它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告诉你,在北极星的状态之下,这个社会所达到的一个状态,就是在边际意义上、长远意义上、全局意义上的最佳状态。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学习,不仅给我们的个人决策找到一颗北极星,也给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的决策,找到一颗北极星,千万不能遗失方向,这句话我再讲一遍,不是遗失而迷失。

通过我们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就是要找到一个,边际的、长远的、全局的最优的一个状态。作为我们的北极星,或者说最佳的状态,不管在我们的个人决策里,还是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决策里,我们都要去思考,当下的状态或者发展方向,是不是离北极星越来越近了,还是离北极星越来越远了。通过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就能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决策和整个社会的决策不断优化,不会迷失方向。!

陆铭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陆铭讲城市经济学:洞悉城市发展的逻辑》第 1 节 颠覆观念:你想要的美好生活,从理解城市开始,希望你也喜欢

你的朋友正在书荒,快去帮帮他吧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d#a#m#i#x#s#.b#i#z


章节目录

陆铭讲经济学原理:侦破微观现实与宏观世界之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大米小说移动版只为原作者陆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陆铭并收藏陆铭讲经济学原理:侦破微观现实与宏观世界之谜最新章节第 1 节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你如何把握社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