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大名就不用多说了,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不过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经是浙江大学的校长,并且在抗战期间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著名的“文军长征”,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向西行程2600公里,西迁贵州。他带领浙江大学,使之成为了当时的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而也正是由于此等功绩,竺可桢也成为了浙大历史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蒋介石等人都知道竺可桢,因为竺可桢从民国18年,也就是1929年开始,就任职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一职,一直在那里干了八年。这种人自然没什么好防备的。因为竺可桢不可能宰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当然,如果弄不好,挨几句骂恐怕是少不了的。但人都来了,总不能因为害怕被骂就被赶回去吧?只能见见。

不过还好,竺可桢并没有找麻烦的意思,一来,就把自己从浙江大学带过来的相关资料交到了老蒋的手上。

“这是我们浙江大学近几年来对华北,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气象、以及地理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

竺可桢很瘦,嘴角微微上翘,总是给人一种随时都在微笑的感觉。不过此时此刻,对着这位浙江大学的现任校长,蒋介石等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甚至有一种极重的压抑感……这种感觉的源头就是竺可桢。

“这些资料完全真实可靠。多余的我就不说了,根据我们对最近几年。河南及其周边各省市的天气资料的分析,基本已经可以确定,河南一带将要遭受到百年罕见的旱灾。这场旱灾持续的时间至少也会有一年,甚至时间更长。”竺可桢道,“而根据一般的情况,旱灾之后,紧接着就会是扑天盖地的蝗灾、病灾等各种附生灾害。所以,我们建议政府最好能做好准备,以便及时救济受灾百姓,并且尽可能地保证当地的农业生产。”

“竺校长。你觉得这个旱灾真的会有那么严重?百年难遇?你们是怎么确定的?”陈果夫在一边笑呵呵地问道。

“陈处长,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你弟弟。”竺可桢看了他一眼,微笑着说道。

“……”陈果夫讨了个没趣儿,却也无可奈何。他弟弟陈立夫是教育部长。极重视这些大学。竺可桢带着浙大不远千里从浙江搬到贵州,又把个流亡的学校办得好生红火。在陈立夫那里早就挂了号儿的。红得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d#a#m#i#x#s#.b#i#z

章节目录

混在抗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大米小说移动版只为原作者古龙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古龙岗并收藏混在抗战最新章节一些话